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旨在通过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成效及未来展望。
计划背景与目标
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凸显,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旨在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标设定
该计划提出了以下目标:
-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
- 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和质量。
-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 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
计划主要内容
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明确了七大行动,包括:
- 科学研究支撑行动
- 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 能力建设提升行动
- 人才培养提质行动
- 成果推广转化行动
- 脱贫攻坚助力行动
- 国际合作提升行动
具体措施
- 科学研究支撑行动: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 技术创新攻关行动:高校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 能力建设提升行动: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打通转移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人才培养提质行动: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
- 成果推广转化行动: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 脱贫攻坚助力行动:高校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 国际合作提升行动: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乡村振兴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成效
经济效益
五年来,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人才培养
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
科研成果
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
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
教育部将继续推进《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
加强合作
教育部将加强与各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提升质量
教育部将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结语
教育部乡村振兴创新计划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该计划的实施情况,共同见证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