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的乡村,有一对父女,他们的故事跨越了时代,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乡村发展的变迁。
一、父子传承:从农耕到创业
故事的主人公是周晴晴和她的父亲。周晴晴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农民,他的一生都在为村庄的农业生产努力。在周晴晴的记忆中,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勤劳耕作,用他的双手创造了家庭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周晴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手了父亲的食用菌合作社。面对市场竞争和销售困境,周晴晴没有退缩,她带领村民一起创新,成功地将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合作社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创新之路:青春担当在行动
周晴晴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初期,她遇到了黄色金针菇产业受工厂化白色金针菇冲击,销售断崖式下降的困境。面对困境,她没有放弃,而是带领村民把金针菇收购回来,虽然赔了1000多万,但她坚信,不能让乡亲们的菇烂在棚里。
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周晴晴申请了“乡村好青年贷”,并成立了乡村好青年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延伸产业链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业逐渐恢复起来。周晴晴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也成为了山东省乡村好青年。
三、家风传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周晴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父亲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人,他常常讲述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故事,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周晴晴。
周晴晴的母亲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用《论语》中的“有教无类”诠释教育公平,用诸葛亮“俭以养德”的家训引导周晴晴养成节俭品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周晴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结语:传承与创新,共谱乡村新篇
周晴晴和她的父亲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时代的亲情故事,也是一段乡村发展的缩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了红色基因,推动了乡村的创新发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