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麻油灯,这一在解放前及解放初期中国农村普遍使用的照明灯具,不仅照亮了夜晚的黑暗,更承载了无数农村家庭的温馨记忆。它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状态。
麻油灯的制作
麻油灯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首先,需要将小麻籽炒熟,然后攥成拳头大小的圆蛋蛋。接着,在大铁锅里加水烧开,将圆蛋蛋一个个放入,水没过二寸许,盖好锅盖,把谷糠洒在上面,封严空隙,文火熬炼大约一夜,揭锅后就有厚厚的一层麻油漂在上面。将油倒入盆中,清除废渣,继续熬炼,直至水分蒸发干净,即可点灯使用。
灯盏与灯捻
灯盏是祖传的铁制品,底大上小,既做油壶,又兼做灯台。灯盏类似勺头,手柄像鸡冠子。麻油填入灯盏,再用棉絮搓一根灯捻,划火点燃,便有了温馨的光亮。
麻油灯下的生活
尽管居室简陋、生活清苦,但只要一点上麻油灯,便充满了家的温馨和幸福。冬季夜长,母亲坐在火盆前,麻油灯就放在火盆沿上,母亲在灯下做针线,孩子们围着麻油灯玩耍。
麻油灯的文化意义
麻油灯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农村家庭的生活变迁,承载了农村人的情感记忆。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麻油灯是农村家庭夜晚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
麻油灯的消逝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灯逐渐取代了麻油灯,成为了农村家庭的主要照明工具。麻油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段温馨的时光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结语
麻油灯下的温馨时光,是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缩影。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人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虽然麻油灯已经消失,但那段美好的记忆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