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榆次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将深入探讨榆次区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生产托管等举措,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榆次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从四方面培优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修文镇紧抓“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契机,依托东部丘陵地带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民俗资源,以中郝村为基点,成立山西三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10公里乡村旅游循环线,构建“三郝”农业发展新平台。
2. 发展果蔬粮种植体系
该镇继续发展壮大西胡乔村温室育苗基地,解决周边菜农多年育苗不便和质量无保障的问题。以郭村种植大户牵头,发展300亩优质红薯种植。围绕南疃村蔬菜交易市场及周边的5个交易点,让蔬菜销路更为畅通。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业人才素质
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榆次区依托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层分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3人,带动转移劳动力1000余人,逐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农业生产托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修文镇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项目,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托管,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全镇21个村计划实施土地托管机收3.5万亩,秋耕3.5万亩。
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合流村“绿色银行”建设
南合流村是榆次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在长凝镇和榆次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下,南合流村仅用50天的时间,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80亩,建有34座拱棚的百亩现代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区,并配套建设了园区道路、水井、线网、附属房等基础设施。
后沟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后沟村位于榆次城北18公里处的丘陵山区,原属全区较为贫困的山村。近年来,后沟村聚焦党建强治理、立足“六美”谋振兴,封闭山村迅速蝶变,绿水青山·六美后沟”名扬省内外。
深化农村改革: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榆次区大力深化农村改革,充分释放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乡村前进动力。截至目前,榆次区291个村组已全部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全部完成清产核资。
结语
榆次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生产托管等举措,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