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瓯县,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建瓯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地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焕发新活力的示范区。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瓯县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成果。
一、政策引领,创新宅改机制
1. 三级联动机制
建瓯县建立了市乡村三级领导机构,设立了“一办六组”,形成了市、镇(村)领导挂点联系和工作队包干负责制度。通过下沉一线,组建了2500余人的“五员”队伍,包括调配员、指导员、技术员、突击员、作战员,全面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
2. 多方会商机制
建瓯县建立了日反馈、周会商的动态机制,成立由法律顾问、科研院校组成的专家团队,累计开展各类培训90余场、解答疑难问题80项,促进上下联动一致、全域步调统一。
3. 全员参与机制
组织233个市级机关党组织与233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26个商会与14个乡镇对接谋划“回归经济”宅改项目库,组建宅改村民理事会454个,建立村级微信群、村民心愿墙,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科学规划,构建改革路径
1. 稳慎推进工作体系
建瓯县按照“自下而上,先试点后铺开”的思路,组织宅改骨干进村入户、摸清家底,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有140个村完成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摸清10.24万宗宅基地底数。
2. 科学合理规划体系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撤并搬迁型、特色产业型等类型进行村庄规划,并串联项目策划、招商、审批、建设等环节,建立乡村民生、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元一体的规划体系。
三、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化
1.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建瓯县针对传统古村落“一户多宅”现象严重、中心村闲置空心、传统建筑保护传承难等问题,围绕“三权分置”,严守政策底线与制度突破并举,探索出一条宅改古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2. 历史文化传承
以党城村为例,该村始建于后晋年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64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党城村抓住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和宅改契机,将党员分为开发建设、纠纷协调、乡村美化、政策宣传4个小组,扎实推动宣传发动、外业调查摸底和违章建筑拆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四、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1. 产业结构优化
建瓯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和多元化发展。通过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换代,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链条的稳固性和可持续性。
2. 乡村一体化发展
通过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五、环境保护,打造绿色乡村
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2. 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结论
建瓯县在乡村振兴中,通过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活化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地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焕发新活力的示范区。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