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有一群乡村教师,他们用坚守和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蓝天。他们身处偏远的山区,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却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温暖的教育课堂,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一、马兰:自建学校圆梦大山里的孩子
马兰,一位东乡族乡村教师,被誉为“东乡最美的马兰花”。她从17岁开始担任教师,至今已有20多年。马兰所在的教学点位于甘土沟村,这里方圆10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学校,孩子们要上学,就得翻山越岭,耗费一个多小时。
面对这样的困境,马兰萌生了建学校的想法。2003年,她自愿来到甘土沟村教学点任教。当时,这里只有一块空旷的晒麦场,连一间教室都没有。为了让学生们能按时开课,马兰把自家的小木凳拿来让学生们坐,用自家的门板当黑板,用哨声作为上课下课的铃声。
在马兰的带领下,甘土沟村的教学点逐渐发展起来。如今,孩子们有了三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小操场,马兰也成为了当地孩子们心中的“马兰花”。
二、王伶俐:用爱守护一方希望
王伶俐,湖南祁东县步云桥镇乡村教师,她用16年的时间扎根农村教育,用无私的爱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
初到步云桥镇中心小学时,王伶俐面临着长途跋涉和条件简陋的双重挑战。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将全部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状况。
作为班主任,王伶俐更是学生们的“王妈妈”。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生活,无论是生病送医,还是成长困惑,她都耐心陪伴,倾听心声。
三、刘美庆:用艺术点亮孩子未来
刘美庆,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太平中学副校长,十五年来扎根乡村教育第一线,以无私的爱心和责任感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刘美庆选择用艺术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他的美术课堂打破传统教室的界限,课堂不仅限于四堵墙内,操场、树林、甚至乡村集市都成了生动的教学场景。
作为学校的副校长,刘美庆不仅专注于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还积极推动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他带领教师们完成了多项市级教育规划课题,参与编写了山东省小学美术教材。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新渠道,探索乡村教师培养新模式,在师德师风建设、补充培养、改善待遇、培训提升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例如,甘肃省实施了“国培计划”,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这些培训内容涉及教师专业标准、信息技术能力等,同时会安排受训教师走访城市优质中小学,体验优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东乡族自治县的乡村教师们,用自己的坚守和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蓝天。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对教育的坚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向这些可敬的乡村教师致敬,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