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投网 > 数码产品 > 正文

34万亿基建 34万亿新基建:智慧城市的一剂猛药

导语:34万亿,占2019年国内GDP的34%。当这些资金全部涌向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时,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最近“新基础设施”横空出世空,政府和人民拍手称快。十三个省已经公布了2020年的投资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数据远超过34万亿元。随着旧基础设施的复兴和新基础设施的加强,疫情期间的重建硬仗即将打响!十年来

34万亿,占2019年国内GDP的34%。当这些资金全部涌向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时,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最近“新基础设施”横空出世空,政府和人民拍手称快。十三个省已经公布了2020年的投资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数据远超过34万亿元。随着旧基础设施的复兴和新基础设施的加强,疫情期间的重建硬仗即将打响!

十年来,在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这一次因为新基础设施的巨额资金加持,会从中受益多少?2020年会是基建高峰期吗?另外,城市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是否会进入新的陷阱,导致“鬼城”频繁出现,资源过度浪费,出现无数数据孤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基础设施的新政策。

首先了解新的基础设施

这个词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18年底就出现在决策文件中。直到2020年3月,在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刻,中央政府做出了最终决定,肩负使命,荣耀自己。

新基础设施是指以科技为重点的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础设施、UHV、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诸多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我们注意到“新基础设施”不同于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它强调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赋予传统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以科技内涵的信息化建设,具有科技和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铁公基”是基础设施和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

在业内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是,截至3月1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13个省市。公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公布了计划总投资,总额33.83万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是什么概念?

简单对比一下,2019年中国GDP为99.1万亿元。这一次,国家在2019年花费了GDP的34%投资基础设施。难怪新的基础设施将成为“稳定经济”硬仗的重要起点。

毕竟中国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新型肺炎的全球蔓延,消费和出口明显受到抑制,投资可能更有效。

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的核心:连接

此前,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技术将成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在业内早已存在。典型代表有阿里巴巴云创始人/杭州都市大脑总设计师王健博士、“都市计算”倡导者/JD.COM集团副总裁/JD.COM市总裁郑宇博士等。

比如王建博士曾经提到,当城市第一次有了马力,城市就必然需要道路;城市引入电力,就要建电网;当一个城市依靠计算能力时,必然需要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的逻辑。

但郑宇博士明确指出,城市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三个阶段,正在走向智能化的进程。前三个阶段主要依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第四个阶段更多依靠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智能化。

郑宇告诉我们:

“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的核心是将5G、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连接起来,实现各行业数字化。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新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推广,可以让城市中的一切互联互通,打造城市级数据中心,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交通、规划、环保等部门打破数据孤岛,更高效地沟通协作。JD作为“新基础设施”的一个类别。COM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一直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在雄安新区搭建的区块数据平台,就是要搭建整个新区的数据中心。管理部门和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构建智能应用,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帮助产业发展。”

云计算作为这一新基础设施概念的优势部分,将成为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里巴巴云智能总裁张剑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的重点是‘新’。不能走简单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村村烟囱,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浪费。”

他说,云计算作为一种开放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是最高效的“电网”模式。

早在2019年,百度就提出“智慧经济”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标签。目前已在全国布局数据中心,推动百度大脑成为“软硬件一体化的大规模AI生产平台”,同时大力推进AI产业化,降低企业使用AI的门槛,避免从零开始学习高端尖端技术,重复“造轮子”。

总的来说,新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指向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会同甘共苦,同甘共苦。

新基础设施:弥合城市数字鸿沟?

事实上,我们还发现,一旦“新基础设施”得到实施和有效推广,它将为弥合数字鸿沟和缩小区域差距提供机会。

在公布的33.83万亿元计划中,基础设施总投资排序为云南>四川>河南陕西>重庆。

以河南为例,2020年项目数量达到980个,总投资3.3万亿元,覆盖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同时还有674个以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发展项目,不容忽视。云南也有总投资5万亿元推进“双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由此可见,数字化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政府也打算扩大数字化的投资比例,将其与旧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分开来。

当然,为了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实施,“全省一片云”可能会在2020年更加普及,而数字政府的建立将引发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目前以阿里为代表的“浙江一云”和以腾讯为代表的“数字广东”提供了优秀的模式。

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任教并写过太阳能光伏建筑设计等书籍的Deo Prasad教授告诉雷锋。人才、经济、教育、金融和智慧城市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小城市来说,智慧城市的趋势是他们缩小与大城市差距的机会。

“这个问题就像是‘如何保证农村居民和大城市居民享受的生活质量至少是一样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在农村也有高速互联网、物联网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可以说和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很多人才可以去农村,而不是因为农村没有这种东西就必须去城市。他可以因为其他原因回到农村。当然,政府需要统筹全国,让不同地区的机会均等,不要造成太多差异。"

可以看出,一旦新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市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种数字化有什么作用?高德纳研究总监孙鑫表示:

数字基础的建立会促进市本级数据的开放,其功能之一是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转型和转型。比如疫情期间,要为员工建立统一真实的信息源,提供更好的技术,向员工传递信心,减少焦虑,专注于工作本身。

孙鑫强调,数据质量和员工教育都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该利用现有的开放数据做更有意义的分析工作,跨越自己的界限,以数据的形式影响我们的社会——这也是世界上日益流行的数据为善项目的价值所在。

智慧城市避免“两次踩雷”

诚然,新的投资将有效平衡巨额资本,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然而,一些关注城市建设陷阱的专家学者主张避免洪水。

我们注意到两个要点: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应关注人口流动方向;2)基建更注重决策和执行,闭环很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明路将这一轮新基础设施建设比作“4万亿元”。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即新的投资应该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

“我认为,地方政府在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投资存在一个问题——它们没有将非本地户籍的永久居民的需求充分纳入投资规划。这导致一些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交通拥堵,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中国大型基础设施的空差距很大,但要纠正误解,避免像过去一样,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过度投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当然,一些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也需要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进行同等投入,但可以在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规划,避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位居前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雷认为,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审慎决策”的命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智慧城市要注重人口流动性。如果某个地方的人口净流出量比较大,那么巨额投资就会被严格控制。

此外,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董力博士是城市规划专家。他一直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太快,需要数字化应对。他提到各个层面都有一定的陷阱,主要包括三个陷阱:希望信息部门独立承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认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好了一切都好,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是眼前的,而不是长期的行动。

“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数据驱动的城市发展闭环。这个闭环是为了让IT技术和DT技术共同支撑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些环节虽然很明确,但是很难有效的关闭,只能做决策。如果你真的实施了,面对新的变化就不会着急了。信息、IT等技术将带来城市创新。”董力提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

回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我们目睹了武汉关闭和公共卫生体系“短暂崩溃”的历史场景。我们明白是超大流量网络“促成”了病毒。

看来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被誉为“遥感测绘第一人”的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两院院士李德仁表示,此次重大疫情暴露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达到非常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管理的水平。

inspirur集团副总裁/inspirur智慧城市总经理蒋振华告诉我们:

“在这场全球性的肺炎疫情中,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对智慧城市抱有很高的期望和期待。智慧城市建设了十年,无论是在人员安排、人员流动、疫情预测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融合、应用建设能提供多大的支持,各行各业的预期都非常高。当然,在智慧城市支持抗疫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依赖人工方式的情况。疫情的爆发让政府和社会意识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从规划和建设上也会更加匹配。”

为什么政府海量的信息布局在疫情爆发后无法提供有力支持?这是因为应用场景对应的问题是不揭示的,问题是揭示的,不是分类的。

蒋振华表示,对于疫情来说,防控工作以公共卫生为主,但需要公安、城管、气象等方面的配合,配合可能是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及时。所以智慧城市需要沉淀,打好基础,整合各种信息应用和数据,重点识别问题,才能渗透智慧城市。

这个观点其实很符合新基础设施的命题,就是第一阶段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提供云、AI等技术支持,第三阶段横向解决问题。随着投入的增加,5G发展迅速,这是基于环境和疫情的可能,包括公共卫生与大型医疗设备的连接,卫生与医疗大数据的连接,以路灯为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连接。

智慧城市不是“一天的工作”

“通过这次防疫,我觉得这个国家级的疫情防控机制要花时间做到最好,世界第一。病毒‘打呼噜’之前是不会建的。”

这是李德仁院士的警示,也是政府和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目前,智慧城市已经超越概念范畴,成为阿里巴巴、腾讯、JD.COM、百度、华为、Inspur、科大讯飞等公司的重要板块。可以说,2020年对于这些行业巨头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窗口。在完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AI、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基础设施,将是2020年的基础市场。

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夜景图像

但是完成新的基础设施绝不是一天的工作。为了防止走老路,需要加强舆论监督,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正如NASA最新的夜景图所示,夜灯已经打破了人类之间的界限。我们希望新的基础设施将最大限度地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变化。

那么,你看好这一轮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吗?应该从什么角度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趣投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qthbsb.com/shuma/63677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乘用车销售量 乘联会:2月狭义乘用车销量25.2万辆 同比大跌近八成 下一篇: 5秒破百最便宜的车 丰田YARiS高性能版海外售价公布:最低26.3万起 5.5秒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