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宁县,一个位于福建省的美丽县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成为全国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的典范。本文将深入探讨周宁县如何通过创新举措和群众参与,照亮乡村新风尚,实现乡村文明的全面提升。
一、垃圾分类,构建绿色家园
1.1 政策引领,全面实施
周宁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采取“县级统筹、整镇推进、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围绕厨余垃圾、畜禽粪污、农作物废弃物和林下有机废弃物“四污合一”统筹处理模式。从农村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生产,到有机肥还田利用,形成完整链条。
1.2 群众参与,共同践行
在周宁县李墩镇东山村,家家户户都配备了干湿垃圾桶。党员示范带动、入户宣传指导,成立党员、少先队员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果皮、菜叶等放入湿垃圾桶,骨头、塑料袋等垃圾放入干垃圾桶,保洁员定时收集,方便又高效。
二、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2.1 倡导新风尚,摒弃陈规陋习
周宁县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向适龄青年和家长发放倡议书,现场讲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及身边的优秀榜样,倡导每个家庭和青年男女尊重婚姻本质,争做婚姻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宣传者。
2.2 深入宣传,普及殡葬知识
社区志愿者们深入辖区,通过入户宣传、沿街发放倡议书等方式,向居民详细介绍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举措,宣传普及殡葬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科学知识。
三、三库公约,打造治理新风尚
3.1 党员公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常源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由村内党员带头制作党员公约初稿,引领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2 黄家公约,规范村民行为
沿袭黄家祖训“十要十不要”,形成黄家公约征求意见稿,规范村民行为,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3.3 游客公约,共建美好家园
村两委共同制定具有常源特色的游客公约初稿,引导游客共同维护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四、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文明
4.1 爱心银行,激励志愿服务
长安社区成立爱心储蓄银行,将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化,存入爱心储蓄银行,达到一定数额后可兑换生活用品。
4.2 志愿者队伍壮大,服务内容丰富
近年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内容从打扫卫生、分发宣传单等简单活动演变到扶贫帮困、便民利民服务、保护环境、特殊关爱服务、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治安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五、全域旅游,展示乡村魅力
5.1 丰富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周宁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九龙漈·鲤鱼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杉洋林公祖殿、宝丰银矿遗址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并保留着北路戏、杖头木偶戏、搬铁枝、板凳龙等优秀民间艺术。
5.2 挖掘特色,提升旅游品质
周宁县立足“山”水特色,持续擦亮鲤鱼文化、三库文化、古银矿文化、林公文化等特色IP,着力挖掘避暑经济、康养经济、花卉经济,提升打造苏家山玻璃栈道、陈峭云海、仙风山露营、鲤鱼溪灯光秀等十多个网红景点。
结语
周宁县以文明之光照亮乡村新风尚,实现了乡村文明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周宁县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