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山门农村,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它不仅是天津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天津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这片土地见证了天津人最早对“段儿平房”的记忆,即便到今天,它依然是最具天津土著居民生活氛围的居住区。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山门农村,探寻那些时光里的乡愁记忆。
中山门农村的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在解放前,中山门一带是一片荒地,地势很低,是由东郊进津的大门。抗战期间,日本人曾在此地一带设置靶场,建华北物资总库,就是今天新仓库、新仓库护库河(护仓河)地名的由来。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随即展开。1947年,国民党强迫附近的老百姓修筑城防工事,并在今津塘路与东兴路交口,也就是立交桥位置设关卡,卡口附近据说当时立有天津唯一一座孙中山雕像(此说法未经证实),于是这个卡口被命名为中山门,卡口两边设有碉堡,解放军兵临城下时,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
中山门农村的变迁
工人新村的建设
随着城市经济的恢复,工人面临的住房短缺与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52年开工建设7个工人新村,其中之一就是中山门工人新村。这些工人新村共计5万余间,解决了近18万工人及家属的住房困难问题。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当时七个工人新村用的是同一套图纸,所以房子都一个模样,放眼望去全是平房,一排一排的。你家住几段几排几号?”是当时人们打招呼的常用语。段儿房”这个词儿,就成了天津话辞典里的新成员。这个曾令解放后天津第一批产业工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名词开启了天津住宅建设的新时代。
中山门农村的乡愁记忆
段儿平房的记忆
段儿平房,是中山门农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些房子虽然简陋,但承载了天津人无数的回忆。如今,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旧房改造工程的相继实施,段儿平房逐渐远离天津人的生活,但与之相关的那段往事却写进城市的历史记忆,令每一个亲历者无法忘怀。
乡愁的传承
中山门农村的乡愁记忆,不仅仅体现在段儿平房上,还体现在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上。比如,那口井、那棵老槐树、那片田野、那条小河等等。这些记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天津人心中永恒的乡愁。
结语
中山门农村,一个充满乡愁记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珍惜这些记忆,让它们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