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西榆次区,这座历史名城,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到如今充满活力的乡村社区,榆次区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深入探讨榆次区乡村的蜕变之路,分析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产村融合,各美其美
1. 林果丰种养合作社:核桃树下种艾草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杜堡村的晋中林果丰种养合作社,通过“核桃树下种艾草”的林药间作模式,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艾草的生长周期短,管理简单,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林核一号:优良品种助力产业发展
林果丰杜堡基地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林核一号”,使得合作社的核桃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也为晋中丘陵山区发展林果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新产业串珠,乡村振兴新引擎
1. 青年农民联合会:农业双创联盟
2018年,程子昂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青年农民联合会,成立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这一举措带动周边5万余农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农文旅综合体:打造采摘、研学、文创展示、科普基地
林果丰种养合作社还打造了集采摘、研学、文创展示、科普基地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旧貌换新颜
1. 后沟村:从土窑洞到小二楼
后沟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将村容村貌从土窑洞、旱玉米的贫困面貌转变为青山绿水、现代化别墅群居的美丽家园。这一变化得益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公共澡堂、农民公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2. 石羊坂村:土地复垦助力村民受益
石羊坂村通过土地复垦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占地300亩的高标准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和住宅新区的建设,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四、乡村振兴,文化铸魂
1. 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襄垣县通过开展免费送戏下乡、组织乡村群众文艺队伍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组织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开展技艺传授、培训、讲座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底蕴。
2.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襄垣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村民提供了充足、清洁的自来水,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结论
榆次区乡村的蜕变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产村融合、新产业串珠、人居环境整治、文化铸魂等多方面的努力,榆次区乡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落到现代乡村社区的华丽转变。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榆次区乡村将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