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阆中市作为四川省南充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深入剖析阆中市的乡村治理模式,探讨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阆中乡村治理背景
自然环境与人口特点
阆中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截至2023年,阆中市总人口约9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为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治理难题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阆中市面临着以下难题:
- 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效能不足。
- 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客体原子化。
- 治理效果内卷化,难以形成合力。
阆中乡村治理实践
数字化治理
阆中市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路径,建设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将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各个神经末梢。
- 平台功能设置:上线便捷服务一键通办,梳理6大类17项群众需求,开通下单热线,实现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干部接单的服务模式。
- 数据驱动治理:依托慧眼工程,建立AI监控系统,将耕地、桥梁、水库、森林、重点人群、重要路段等多个方面纳入平台监管监控。
创新治理工作法
阆中市妙高镇党委创新实践“三评四讲五访”基层治理工作法,串联起基层乡村治理的全链条。
- 三评:评出干部队伍新风气,通过村民质询考评现场会,让干部接受群众监督。
- 四讲:讲清政策、讲明要求、讲透情况、讲求实效,提高干部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
- 五访:访民情、访民意、访民需、访民困、访民安,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振兴
阆中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中之重。
- 污水治理: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厕所革命与污水革命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 饮用水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以工代赈
阆中市以项目为抓手,聚焦按劳分配、治理能力、体面劳动、共同富裕四个方面,充分激发以工代赈效能。
-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 助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阆中乡村治理成效
治理效能提升
通过数字化治理、创新治理工作法等措施,阆中市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主体更加团结,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生态环境改善
通过生态振兴措施,阆中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和饮用水源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产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工代赈项目,阆中市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结语
阆中市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