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莱芜区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姜产业园的崛起,到村居环境的焕然一新,再到特色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莱芜农村的改造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本文将深入剖析莱芜农村改造的奥秘,揭示其背后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引领,资金支持
莱芜区入选第二批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成为济南市唯一的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这一政策红利为莱芜农村改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政府利用财政衔接资金,整合行业资金和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带动,特色发展
莱芜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生姜特色,优化营商环境。大王庄镇引进了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山农酥梨,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300余亩,预计亩产达到5000斤。这种特色种植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茶业口镇下茶业村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及方下镇刘家庙村的人居环境整治,都是莱芜农村改造的生动例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为村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党建引领,全民参与
在莱芜农村改造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以及村民的广泛参与,莱芜农村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槲林前村以党建标准化引领、规范化建设、集成式发展的思路,强化阵地建设,优化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发展特色产品黑麦,实现了绿色发展、村貌美丽的目标。
六、长效机制,确保成果
莱芜农村改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日常清洁、生活垃圾处理等长效机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推进、制度化管理、长效化管护。
总之,莱芜农村改造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农村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今后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莱芜农村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