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探索。以下将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内蒙古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产业振兴: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生产率显著提高
1.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前后,内蒙古农业机械化和劳动力转移引发了耕地的自发流转,形成了一批种植大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人口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
2010年至今,内蒙古各地合作社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以永兴村为例,申丰农牧机械合作社领办成立,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8万亩,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二、人才振兴:以建强“三农”队伍为支撑
1. 人才共育平台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杨家湾度假村与山东寿光农协合作搭建人才共育平台,定期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设施农业建设,组织合作社农户赴寿光学习,提升农民技能。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内蒙古各地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三、文化振兴:以涵养乡风文明为重点
1. 文旅融合发展
内蒙古通辽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北部山水文化游、中部红色文化游、南部特色文化游三大旅游精品线路。
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内蒙古巴林右旗统筹落实“五个振兴”,深耕厚植文化沃土,做好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厚植于广大农村牧区。
四、生态振兴:擦亮绿色生态名片
1. 生态保护修复
内蒙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绿色成为巴林草原永恒的底色。
2. 人居环境整治
深入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组织振兴:全面强化党建引领
1. 基层党组织建设
内蒙古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合力。
2. 驻村帮扶工作队伍
内蒙古管好用好驻村帮扶工作队伍,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合力,确保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的落地见效。
总之,内蒙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