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济宁农商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致力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济宁农商行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济宁农商行前身是济宁市农村信用社,最早成立于1951年。经过六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至2016年末,全市11家农村商业银行全部挂牌开业。如今,济宁农商行已成为全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服务客户最多、资金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市场定位
济宁农商行牢固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和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以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及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为重点,合理调配资金,优化贷款投向,加大投放力度。
业务发展
截至2017年5月末,全市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964亿元,贷款余额57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64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济宁农商行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突出信贷服务重点,加大实体贷款投放,全力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支农贷款投放
济宁农商行持续加大实体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有效满足了“三农”融资需求。
金融服务创新
济宁农商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三农”的信贷产品,如“阳光信贷”、“S速E”等,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普惠金融服务
济宁农商行积极打造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展望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济宁农商行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为“三农”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
济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济宁农商行将继续秉承“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为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