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德阳工农村:未来乡村建设新蓝图
引言
德阳工农村,一个承载着历史变迁与未来梦想的名字。从1957年的白衣庵到如今的工农村,这个地区经历了沧桑巨变,从一个普通的寺庙周边农田发展成为德阳的商贸休闲娱乐中心。本文将深入探讨德阳工农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乡村建设的蓝图。
历史沿革
1. 白衣庵时期(1957年前)
德阳工农村的前身是白衣庵,位于德阳县城南与八角两个公社、乡镇的结合部地带。当时,这里除了寺庙外,周边全是川西平原的大坝良田。
2. 工农村时期(1958年至今)
1958年,国家大跃进时期,建工部第一工程局3万余人从东北富拉尔基南下来四川德阳进行二重、东电建设。他们在白衣庵的黑土地上安营扎寨,人气旺了,车辆也多了,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正式命名为工农村。
发展现状
1. 商贸繁荣
工农村形成了以“建大家园”为核心、多座学校为两翼的城市商业区,被誉为德阳的“中关村”。
2. 产业集聚
随着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重装企业的布点建设,工农村形成了商贸繁荣、产业集聚的新格局。
3. 城乡融合发展
工农村与德阳城南之间的规划演变,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未来乡村建设蓝图
1. 规划引领
以德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推动工农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2. 产业振兴
打造“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推进成德同城化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建设,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路、水、电、气、通信五网建设,提升农村设施完备度,开创乡村建设新格局。
4. 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深度覆盖,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5. 乡村治理
加强基层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结语
德阳工农村,一个充满历史底蕴与未来梦想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工农村将继续发挥其优势,为德阳乃至全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