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丹东市,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其乡村振兴之路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剖析丹东市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揭示文件背后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一、丹东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及资源禀赋
(一)巩固农业上行渠道,稳步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丹东市作为辽宁省的重要粮食产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2022年,丹东市人均粮食产量达到516.5公斤,农业产出类别丰富,包括山货、药材、水果、食用菌、蔬菜、水产、肉类等。通过巩固农业上行渠道,丹东市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品的多样性,还提升了农业综合供给保障能力。
(二)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特色发展
丹东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被誉为“贡米之乡”、“柞蚕之乡”、“草莓之乡”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丹东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特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丹东市的13个丘陵地区乡镇拥有丰富的耕地和林地资源,但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近年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土地流转速度明显上升。
(二)存在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
(三)发展思路
针对存在问题,丹东丘陵地区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如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等。
三、辽宁丹东开展“三强”行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三强”行动概述
丹东市通过开展强基提质、强村富民、强边固防“三强”行动,着力建设好班子、建强好组织、发展好产业、树立好乡风、打造好队伍、健全好制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成效与启示
“三强”行动的实施,使丹东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乡风文明不断改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丹东市将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加强农机作业供需对接和服务保障,确保粮食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二)推动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提升
丹东市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优质品种培育推广力度,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进程。
(三)深化农村改革工作
丹东市稳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加强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
五、丹东补短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产品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
丹东市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设施蔬菜、食用菌、小浆果、西甜瓜、花卉等年产量达38万吨;肉蛋奶年产量达55.4万吨,年均增长12%;水产品年产量达62.5万吨,年均增长1%。
(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丹东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70.3万亩,总面积达121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45%;农机总动力达152.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4%。
(三)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百亿级产业链
丹东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小浆果、畜禽、水产品3个百亿级产业链,建成优质稻米、草莓、蓝莓、奇异莓、寒富苹果、燕红桃、食用菌、板栗、柞蚕、中药材、林蛙、绒山羊、中华蜂、淡水鱼、海水贝类等15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六、农村综合改革怎么做?丹东这一地有样本!
(一)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丹东市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中,注重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示范带动,项目牵动,党群联动
丹东市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中,通过示范带动、项目牵动、党群联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改革成果
丹东市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治理、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亮点频现。
结语
丹东市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巩固农业上行渠道、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提升、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发展特色农业等措施,丹东市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