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滁州南谯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村生活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南谯区在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一、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
南谯区积极响应“大滁城”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城镇化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集中建设农民新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1. 农民新村建设
全区已累计建成农民新村21处,住房1083套。规划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符合集镇整体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布局及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
2. 旧村改造升级
以节约建设用地为前提,加快旧村改造升级步伐。结合土地置换、高铁征地、滁河退堤工程拆迁安置,在乌衣、沙河、大王等镇办规划建设了一批农民新村拆迁安置点。
二、产业+特色强村富民
南谯区聚力特色促乡村土地增金,围绕特色招大引强引夯乡村基础,延伸特色加快推进乡村链上产业。
1. 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如井楠茗宿项目,以当地茶叶、菊花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带领当地村民进行农业种植和农业旅游的项目。
2.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开展农村标准地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探索“宅改+”乡村振兴路径
南谯区通过宅改方式,多方位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地新模式,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
1. 宅改农业特色产业
如施集镇丰山村李都郢宜居乡村更新点南侧规划建设近500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农业产业示范园。
2. 宅改乡村旅游
如施集镇井楠村将农村闲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出租给井楠文旅公司发展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项目。
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南谯区采取“三化”措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常态、长效。
1. 规范化收运
建立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环卫保洁机制,实现全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
2. 无害化处置
巩固全区现有农村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
3. 常态化督导
建立区、镇两级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属地乡镇的日常指导、督查检查和对第三方运营公司的测评考核。
五、土地整治整村工作
南谯区抢抓政策机遇,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整村工作。
1. 责任包保
实行定点包干、责任包保到镇办,并对置换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
2. 政策透明
从各项方案的制定到各个环节的实施,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为先。
六、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南谯区围绕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依法享有的宅基地权益,结合农户家庭实际需求,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
1. 宅基地退出方式
包括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保留资格权退出和宅基地置换三种方式。
2. 宅基地整治利用
对农户退出的宅基地进行有序整治,并通过就地再利用、调整再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确保腾退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本地农民建房、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需求。
结语
滁州南谯区在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南谯区将继续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