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地理、文化和经济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山东的乡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差异的特点,同时也展现出和谐共鸣的趋势。本文将从乡村性测评、地域差异、乡村振兴路径、居民收入差异、文化传承以及产业振兴等方面,解码山东乡村的多元差异与和谐共鸣。
一、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
山东省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研究指出,通过对17地市乡村性指标的评价,结合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公众对乡村性感知印象与实际测算乡村性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可能与乡村性指数、乡村性强度、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地域分异以及乡村性感知等因素有关。
二、地域差异与乡村振兴路径
山东的乡村地域差异较大,从胶东的海洋经济到鲁南的山区特色经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提出了“四区三带多点”的区域布局,旨在通过差异化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 四区
- 胶东率先发展区:以青岛、烟台等五市为核心,发展海洋经济、高效农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
- 中部优化提升区:以济南、淄博等四市为主,打造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 鲁南全域突破区:以临沂、枣庄等三市为主,深挖山区特色经济、滨河临水经济和农文旅经济潜力。
- 鲁西加速崛起区:以德州、聊城、菏泽、滨州四市为主,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 三带
- 沿黄生态保护发展轴带:推动沿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
- 运河文化传承利用轴带:挖掘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促进文旅与农业协同发展。
- 海滨陆海统筹轴带:深化海洋经济与内陆产业的联动。
3. 多点
- 各类涉农产业园区及重点区域:强化创新引领,支撑全面振兴。
三、居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主要由地市间的差异造成。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根源。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增收机会较多。
四、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振兴乡村文化,对于稳固乡村社会根基、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通过深入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手工艺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产业振兴
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旨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结论
山东乡村的多元差异与和谐共鸣,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构建“四区三带多点”的区域布局,优化乡村功能和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山东乡村正朝着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