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这座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出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本文将深入剖析梅州农村的发展现状,解码其背后的生活地图,展现梅州农村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成就。
一、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梅州农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柚子种植、黄花菜种植等,不仅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更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1. 柚子产业:梅州农民的“致富果”
梅州柚子作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积极开发柚类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例如,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园区梅州柚深加工项目,年产高纯度柚苷1000吨,综合柚果加工能力可以达到4万吨,年产值达2.5亿元,可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
2. 黄花菜种植:村民的“金花菜”
高陂村通过流转土地,成立经济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黄花菜种植基地。合作社每年可获得6.25万元的保底分红,村民每年可获得每亩625元的土地租金。这一模式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二、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成线,集片成带
梅州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出各具文化主题和山水风貌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这些示范带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还推动了乡村产业大发展、乡村面貌大变样和乡村治理大提升。
1. 梅县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
梅县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散落在示范带13个村、1个圩镇内的精品、亮点串珠成链,有力实现了乡村产业大发展、乡村面貌大变样和乡村治理大提升。
2. 各具特色的示范带
梅州市各地还打造出32条各具文化主题和山水风貌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如“苏区融湾先行区”、“百千万工程”等,书写出各具特色的小城故事。
三、民生福祉: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梅州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1. 补齐设施短板
梅州市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例如,广东供销天柘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竣工投产,填补了平远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的空白,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2. “菜篮子”工程
梅州市下发《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在全市各县(市、区)规划布局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8个县(市、区)全覆盖,构建8X冷链物流。
四、结语
梅州农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以一幅生活地图绘民生画卷。通过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民生福祉提升等措施,梅州农村正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未来,梅州农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