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乡村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在这片土地上,众多教授学者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将学术智慧与田野经验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本文将解码这些教授们的田野智慧与实践探索,以期为广东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授们的田野智慧
1. 吴志才:从课堂到田野的育人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将专业课堂搬到乡村田野,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行走在广东的田间地头。他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直面乡村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通过“老师授课、地方出题、学生答题、一起评卷”的教学闭环,将专业课堂延伸到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2. 罗锡文:无人农场助力智慧农耕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致力于无人农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AI、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实现水稻耕种管收的无人化智慧生产全过程。无人农场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刘胜敏:田头智慧小站创新模式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致力于田头智慧小站的建设,通过集仓储保鲜、加工包装、直播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头仓储保鲜服务,有效解决了广东特色农产品保鲜难题,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二、教授们的实践探索
1. 学科交叉与乡村学建设
吴志才教授积极探索乡村学交叉学科建设,将教书育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学术智慧融入广东重大战略决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2. 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吴志才教授提出的“乡村振兴文化小院”实践育人路径,通过导师、学生、村企、村民共同缔造的方式,带动人才智力下乡,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3. 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
罗锡文教授团队推动无人农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助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无人农场技术的推广,为广东乡村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田头智慧小站建设与农产品上行
刘胜敏副书记推动田头智慧小站建设,解决广东特色农产品保鲜难题,助力农产品上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结语
广东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教授们的田野智慧与实践探索。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为广东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授学者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共同谱写广东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