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德阳什邡,这座位于四川省中部的小城,近年来以其农村振兴的显著成果而闻名。从“负债村”到“富裕村”,从基础设施的改善到文化的传承,德阳什邡的农村新颜背后,是一段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故事。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德阳什邡的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建设村为例,党支部书记李维吉带领村两委,深入村民家中,倾听民意,收集意见,通过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
1. 资源整合,发展新产业
建设村利用云岭小学闲置空间,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粮食烘干房,不仅方便了种植户,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规模。这一项目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至38万元,年烘干量可达到2000吨左右,并带动一批空闲劳动力就业。
2. 项目带动,增加集体收入
建设村依托良好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瞄准周边区域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商机,不断拓展业态、丰富业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7万余元,有望突破60万元。
二、主题教育,办实事解民忧
德阳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在主题教育中,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针对道路硬化、院落美化等问题,通过村民议事会进行讨论,最终对辖区内的道路、墙面等进行改造升级。
1. 道路硬化,改善出行条件
建设村已硬化全村农户出门道路5.6公里,为监测户墙体粉白、换瓦并打扫卫生,道路整治绿化8.8公里,使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2. 党群互动,凝聚发展合力
主题教育期间,建设村定期召开坝坝会,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切实办成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的实事。
三、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增收
德阳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实施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550万元,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主要新建田间道路、渠道、机耕桥及配套设施等。
1. 带动就业,增加收入
项目实施以来,带动当地群众15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计划发放劳务报酬196万元,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2. 改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
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成果,为建设村的乡村振兴和和美家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传承,培育新风尚
德阳什邡市禾丰镇文顺村开展“躬行田间劳作·体验食育文化”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1. 体验农耕文化,传承优良传统
学生们在基地田间聆听专业老师讲解种植土豆的方法,亲身体验耕种的艰辛,了解农民伯伯种植食物的辛苦和不容易。
2. 培养劳动习惯,磨炼意志品质
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明白,生活需要劳动创造,人生也要靠劳动去创造,有助于培养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结语
德阳什邡农村新颜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主题教育、以工代赈、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努力。这些故事展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