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郊外,有一群人,他们身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穿梭在乡间小路,他们就是乡村医生。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守护着村民的健康,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医者的仁心。本文将解码北京乡村医生的坚守瞬间,展现他们风雨无阻、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一、坚守使命,传承医术
1. 赵金红:26年扎根基层,医者仁心
赵金红是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第八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自1997年回村行医以来,已坚守了26年。她毕业于卫校后,放弃了留城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在赵金红的诊所里,诊室、药房、库房、煎药室、输液室一应俱全。尽管诊所不大,但设备齐全,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赵金红说:“一个人的使命是符合自己选择的逻辑的,这个逻辑就是因为‘和所以’。因为‘小时候见过家人村民看病难,所以’坚定地选择了学医,并回到张坊村;因为‘离不开村里的病人,所以’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 张大江:32年风雨无阻,守护村民健康
张大江是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邢各庄村卫生室唯一的乡村医生,自1992年成村医以来,已坚守了32年。他平日里接诊二三十位患者,高峰期会接诊四五十位患者。除了在卫生室坐诊,他还经常要出诊至村民家中,有时还要奔赴附近其他村落。
“您这几天血压怎么样?”张大江一边从医药箱中取出针剂,一边询问着李大爷的日常状况。这位72岁的李大爷需定期输液治疗,多亏了小张医生,他帮我调整了用药方案,现在低压稳定在80(毫米汞柱),高压控制在120(毫米汞柱),控制得非常好。”
二、面对困境,勇往直前
1. 张玉清:46年扎根乡村,守护村民健康
张玉清是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庄村卫生服务站的乡村医生,已在乡村卫生事业第一线坚守了46年。村里的乡亲们来来往往,如今留守老人居多,张玉清也从弱冠少年到了花甲之年。
“咱们这边属于是半山区,西边那个是庙山,山上有座轩辕庙。”张玉清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庄村人,对山村的一切,如数家珍。1976年,17岁的张玉清就被当时的大队推荐,到卫生室去学医。当时跟着‘赤脚大夫’,一点一点开始学。”
2. 韩桂琴:33年医德高尚,爱岗敬业
韩桂琴是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乡村医生,从医33年。她以崇尚医德,讲求医术,刻苦钻研为宗旨,本着主动热情,心系患者,不计个人得失,视病人如亲人的做人原则,全心全意的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1974年,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受大队委派,韩桂琴去高崖口卫生院参加了北京261医院医生及专家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她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初到村里上岗时,由于当时村里经费紧张,医务室便设在她家里,条件相当简陋,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她依然坚持为村民热情服务,30年来,从来都没有退缩过。
三、展望未来,传承精神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乡村医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医疗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乡村医生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如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北京乡村医生的坚守瞬间,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向他们致敬,传承他们的精神,共同守护这片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