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防止其陷入贫困。吉林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农村低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将深入剖析吉林农村低保制度,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一、吉林农村低保政策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吉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一系列农村低保政策,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1. 政策制定
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低保政策,吉林省民政厅、教育厅、财政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
2. 政策目标
通过提高救助保障标准、规范认定管理工作、落实低保渐退政策等措施,确保到2020年全省各地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
二、吉林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
1. 提高救助保障标准
吉林省通过提高救助保障标准,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具体措施包括:
- 全面实行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确保纳入低保范围的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 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3倍。
2. 规范认定管理工作
吉林省通过规范认定管理工作,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性。具体措施包括:
- 建立审核审批标准化体系、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建立农村低保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比对和管理对接工作,落实动态管理。
3. 落实低保渐退政策
吉林省通过落实低保渐退政策,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就业,确保脱贫过程平稳过渡。具体措施包括:
- 对丧失劳动能力低保对象获得的扶贫项目保底收益,在脱贫攻坚期内,暂不计入家庭收入核算范围。
- 对享受扶贫政策后暂时脱贫且享受豁免政策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倍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农村低保家庭继续享受18个月、残疾人低保家庭继续享受24个月低保的待遇。
三、吉林农村低保政策的效果
1. 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通过实施农村低保政策,吉林省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吉林省农村低保标准均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
2.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3. 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
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结语
吉林农村低保政策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农村低保工作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