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宁德市的周宁县,农村的现代化实践并非简单地追求经济繁荣,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探索一条既传承古法又符合现代需求的乡村振兴之路。以下是周宁县农村在传承古法与功德事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古法的传承与创新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周宁县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区县,如棕衣制作、木偶戏、畲族文化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周宁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建立保护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调查,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举办展览和活动: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 培养传承人:通过培训和扶持,培养新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 传统农业的复兴
周宁县在传统农业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如:
- 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
- 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如乌龙茶、橘子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功德事业的现代实践
1. 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
周宁县通过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 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敬老、扶贫、环保等公益活动。
-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院慰问、环保清洁等。
2. 乡村振兴的实践
周宁县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以下实践:
-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
- 教育培训:开展村民培训,提高村民的技能和素质。
- 文化振兴: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三、案例分析
1. 芹太坵村的产业发展
芹太坵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园,种植中药材,实现了荒地变良田,助力产业振兴。
2. 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遗址修复
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遗址修复和展陈馆的建立,不仅保护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
周宁县在农村的现代化实践中,成功地将古法的传承与功德事业的现代实践相结合,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