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近年来,丹东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丹东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一、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丹东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1. 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丹东市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脱胎换骨。
2. 培养党员致富能手
丹东市注重培养党员致富能手,289名党员致富能手被培养成为村党组织书记,吸引152名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工作。
二、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丹东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1. 党支部园区飞地模式
丹东市创新推广党支部园区飞地模式,将各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中起来,实行抱团发展。东港市龙王庙镇等8个园区整合资金6077万元,每村注资50万元以上,辐射92个村,每村每年集体经济增收约5万元。
2. 土地资金经济强村经济弱村模式
丹东市采用土地资金经济强村经济弱村模式,鼓励村村之间联合建立飞地园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目前已建设飞地园区28个,打造东港草莓、凤城蓝莓等县域特色产业。
三、强化项目评审,确保项目质量
丹东市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公开竞争评审机制,坚持把村党组织凝聚力强、村“两委”队伍作用强、村集体成员意愿强、产业基础条件强、集体管理能力强作为村级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
1. 逐项研究、现场打分
市县两级组成评审团,对申报项目的实施内容、预期收益及分配等进行逐项研究、现场打分,精心评选和储备一批符合各村发展的高质量项目。
2. 定期深入项目现场
新建项目由组织部门牵头会同财政等部门定期深入项目现场,紧盯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跟踪推动解决。
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发展效益
丹东市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机制,提高发展效益。
1. 制度约束、专账管理
丹东市坚持制度约束、专账管理,强化源头管控和过程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
2. 全面检查、确保项目质量
对已完工的项目及时验收,组织全面检查,确保符合验收标准的项目尽快运行、产生收益。
五、结语
丹东市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强化项目评审和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丹东市将继续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