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治理的基本形式,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本文将探讨村民自治在共治共享理念下如何推动农村治理新篇章,并分析村民力量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一、村民自治的理论基础
- 人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基层群众自治: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 乡村振兴战略:村民自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二、村民自治在共治共享中的实践
- 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发挥其在农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 村民议事决策:推行“一事一议”制度,让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 村规民约制定:依据村民意愿,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维护村庄秩序。
- 产业发展: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 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村民力量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 参与决策:村民积极参与农村治理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 监督管理:村民对农村公共事务进行监督,确保公共资源合理利用。
- 矛盾化解:村民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 文化建设:村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环境保护: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共建美好家园。
四、案例分析
- 景东县漫湾镇温竹村:通过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环境改善和村民素质提升。
- 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作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在村民自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 大理州弥渡县:通过推进“五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五、结语
村民自治是农村治理新篇章的重要基石。在共治共享理念下,充分发挥村民力量,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