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转变。本文将揭秘滁州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故事。
一、环境整治:从“三乱三多三没有”到环境焕新
在滁州市苏巷镇陆郢组,曾经的村庄环境被称为“三乱三多三没有”:污水乱排、垃圾乱堆、杂草乱生,废弃房屋多、废旧猪圈多、简易旱厕多,没绿化、没路灯、没生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里成立了整治环境群众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采取“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陆郢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空地种上果树、发展经济林,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还增加了村民收入。这一案例体现了滁州市在环境整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二、基层治理:从“三变”到群众自治新活力
在定远县拂晓乡,探索“三变”治理新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充分激发群众自治新活力。在庙孙村刘圩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自行拆除无功能住宅、废弃房屋、猪圈鸡圈等,通过村民党小组、村民理事会,让基层治理新模式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
“小事不出理事会、大事不出村委会”,让矛盾纠纷在村民理事会得到妥善解决。这种模式让村民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文化传承:从理论宣讲到文明新风暖人心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南谯区施集镇以理论宣讲为抓手,坚持“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到哪里”,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引导群众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通过“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到哪里”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文明新风暖人心。这种做法在滁州市得到了广泛推广,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产业振兴:从“一村一品”到特色产业发展
滁州市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例如,宋集村苏绍进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360亩,规模化种植南瓜,吸纳周边村民及脱贫户务工就业,合作社年利润达80多万元。
此外,宋集村还依托旅游资源,种植巨峰葡萄,将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采摘经济。这种模式在滁州市得到了广泛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五、生态宜居: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滁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提升人居环境。例如,宋集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2022年,宋集村打造3个人居环境示范点,实施沟渠清淤、铺设管道、新增路灯、绘制文化墙等,乡村环境实现大变样。
通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滁州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
六、总结
滁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故事,是一幅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的生动画卷。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