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德阳工农村,一个承载着历史变迁与城乡融合的缩影。自1957年从一片农田蜕变而来,到2005年,这段尘封的城乡变迁史见证了德阳工农村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地区,蜕变为一个繁华的城区。本文将带您回顾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变迁历程。
一、工农村的起源
德阳工农村的前身是白衣庵,位于德阳县城南与八角两个公社、乡镇的结合部地带。1957年前,这里除了一个寺庙外,周边全是川西平原大坝的万顷良田。川陕老公路穿境而过,绵远河自东面流过,西面为大件公路108国道、宝成铁路及与二重工业区形成的货运铁路枢纽。
二、工农村的崛起
1958年,国家大跃进的战鼓擂响,建工部第一工程局3万余人从东北富拉尔基南下来四川德阳进行二重、东电建设。他们在白衣庵的黑土地上安营扎寨,安生立足,人气旺了,车辆也多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才正式命名为工农村。
三、工农村的发展
建工部一局所属单位、学校、医院等纷纷云集工农村,加上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一机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二重子弟校(后改为德阳三中)、二重技工学校、二重职工大学、德阳氮肥厂等的建设,工农村形成了商贸繁荣,以建大家园为核心、多座学校为两翼形成了一片商贸休闲娱乐的城市商业区。
四、工农村的变迁
2005年的工农村,已从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繁华的城区。红砖楼房、多层楼盘、生态大盘等住宅类型丰富多样。城市干道取代了机耕道,农田变成了楼盘,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五、工农村的未来
随着德阳市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农村将继续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德阳市的一个重要城区。未来,工农村将有望成为集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结语
2005年的德阳工农村,是一段尘封的城乡变迁史的见证。从一片农田到繁华城区,工农村的蜕变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工农村将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