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投网 > 房产动向 > 正文

基金 公募日子不好过 "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来"

导语:本文始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基金新闻。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贺勋立场。投资者应自担风险进行相应操作。几大业务在黄光裕公募基金前线屡遭收缩上周五,证监会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发出机构监管通知,明确了机构定制基金的相关监管要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委托公共基金管理资产的步伐预计将放缓,这无疑意味着部分依赖外包规模的公共基金公司的业务萎缩。传统的看天气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在几大业务

本文始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基金新闻。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贺勋立场。投资者应自担风险进行相应操作。几大业务在黄光裕公募基金前线屡遭收缩

上周五,证监会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发出机构监管通知,明确了机构定制基金的相关监管要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委托公共基金管理资产的步伐预计将放缓,这无疑意味着部分依赖外包规模的公共基金公司的业务萎缩。传统的看天气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在几大业务的严格监管下,基金公司的盈利点在萎缩。同时,创新点也相当有限。虽然FOF商界有希望,但可以说目前解渴难。

靠天气吃饭有点困难

长期以来,公募规模的增加依赖于新基金的发行。最近几个月,发行新基金变得更加困难。今年以来,公司推迟销售新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公司直接按照90天的期限销售产品。

今年以来,募集新资金困难成为基金行业的新特点。“今年股市和债市都不好,基金真的很难发行。”一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抱怨。据此人介绍,从今年新基金的销售情况来看,整体市场热度明显低于去年。股市持续波动,使得更多的普通投资者远离股权投资,债券市场也非常低迷,发行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对逾期基金公司的数量和比例有一定的规定,基金公司只能将未发行基金的存量推向渠道,分销渠道也非常拥挤。

知情人士还判断,随着新基金的发行,基金“去库存”的压力将得到缓解,但如果股市和债市保持目前的行情,他们公司今年的整体销售形势将会严峻。

战线正在缩小

一方面是“难”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业务范围的萎缩。

随着政策的变化,基金的外包资金逐渐萎缩,对那些大力发展外包业务的公司影响很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承认,之前公司就计划发行几十只外包基金,现在增量基本没有了。

一个小基金公司的人告诉记者:“我们工作没多久,外包就收了。”

此外,由于监管过度,保本基金到期后必须转型,难以贡献新的增量。据《基金报告》统计,年内将有33只保本基金到期,24只基金设定了过渡条款,可以实现转型,但仍有9只基金可能面临清算。

相对于大量的外包业务,保本基金对基金公司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种产品形式已经基本为基金公司关上了大门。

公开发行难,子公司也难。目前大部分子公司靠股票生存,还没有看到转机。

一线的各种收缩,看似是因为政策监管,其实不是。一位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之前基金子公司业务的保本、外包或大规模扩张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当这些风险没有兑现的时候,对基金公司的业务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只要兑现了一个大的风险,就有可能毁掉基金公司,有些风险是看起来规模很大的大型基金公司无法承担的。因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如何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拓展新业务,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创新并不容易。一位公开募捐者告诉记者,一方面,商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创新的成本相对较高,新的尝试不一定总能有好的结果,但付出的代价往往很高。相比之下,他更看好FOF基金的未来前景。"但是FOF还没有真正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虽然现在的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但行业内各公司面临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几年前,基金行业开始谈论基金公司的两极分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许多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融资困难、渠道优势不清的小基金公司会受到影响;子公司业务的收缩对依赖渠道业务的小公司影响很大...

反而大公司的情况好很多。“有人做过统计,”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告诉记者。“规模超过700亿的公司,其实可以摆脱依赖天空的状态。”

他解释说,由于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当规模超过700亿元时,基本上每年的管理费收入就可以稳定地保证各个公司的运营。对于这些大型公司来说,主要的压力可能只有年度业绩增长率。对他们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找到新的规模增长点。

小型公开发行也不好

据基金行业协会统计,截至去年底,公募基金管理人116人,其中总资产在20亿元以下的基金公司15家,占总数的12%。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难以生存。

对于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即使有幸经历了几年难逢的大牛市,也仍然难以抓住市场机会做大做强,导致公司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公司已经成立好几年了。虽然遭遇了上一轮牛市,但股东并没有给予任何资源支持。所有的商家都只能靠自己。不仅如此,由于股东身份敏感,我们与银行渠道也有相当的接触。受限,现在感觉很多业务很难开展,公司看不到未来。”北京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一些基金公司尝试高管持股,但一些没有渠道资源的高管很难带来销售,规模仍然有限。

上海某中小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用高管持股,渠道资源有限。虽然公司成立的时机很好,但即使遇到了轰轰烈烈的牛市,公司也无法通过主流银行渠道发行产品。只有用股东自己的资金成立一个发起基金来积累公众业绩,现在公司每个月的运营成本都有几百万,还处于“烧钱”的状态,只能全方位节约成本。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乘坐经济舱旅行。"

此外,2015年股市崩盘后,大多数中小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停滞不前。

“主流银行渠道在代销产品时有非常严格的产品准入白名单。只有管理资产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才有资格进入。对于小公司来说,佣金很难进入主流银行渠道。除非有信托关系,在公募基金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下,即使小公司的基金产品进入了prime bank中的渠道,小公司也没有人气。投资者不认可小公司的投资专业性。我公司最近有幸进入工行的代销渠道。然而,在疲软的市场中,基金发行非常困难。从新基金的发行来看,渠道根本卖不出去。”北京一家小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频繁面临人事变动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制约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现状的重要因素。

“资产管理行业的关键因素是人,但小公司往往面临人事变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股东层面的股权关系不明确。公司管理层一旦换了,就是朝臣,包括投资研究团队。其他核心人员也会离职,这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是很常见的。很多小公司之所以做的不多,是因为管理不稳定,公司长期分心。”深圳一家小公司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管理团队初步稳定的中小基金公司,也越来越难做了。原因很简单:缺少人才加盟,投资研究团队薄弱,管理绩效活跃,很难有亮点。“2015年股灾之后,金融监管更加严格。现在小公司越来越难做,只能专注于主动管理业务。而中小基金公司一般考虑成本,很难找到行业的牛人。很多产品性能很差。管理资产规模很小,管理费收入基本无法覆盖公司初期运营成本。我们只能耐心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到来。”上海一家新兴基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私募股权产品的发行量大幅下降

跳槽、“跑公”人才难留

随着市场持续低迷,私募产品发行创下新低,私募圈有些人承受不了。他们想另谋高就,转投其他私募,或者干脆离开私募行业,奔向公募、经纪等相对稳定的工作。今年1月和2月,私募产品发行量创下新低,私募急于向渠道“自营”。然而,基金方面很难爱上积极管理的股票私募,量化和债券产品成为冬季的首选。

有些私募忍不住回归公募。“市场难拓展,老板给的待遇也不好。我想换工作。有没有比较好的公司团队、机制、待遇?”近日,北京一家大型私募的营销总监告诉记者,他从券商出来挑战私募销售,没想到情况不好,收入和支付严重不匹配。去年他拿到的钱没有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前台多,所以想离职。

这种情况在如今的私募界并不少见。在持续近两年的熊市中,私募股权基金艰难过冬。一些以高薪为目标,有创业理想的私募人,实在受不了。有的直接离开私募,去了公募、券商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跳槽去了其他待遇不错的私募机构。

今年2月初,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基金的营销经理加入了一只新的公共基金。最近忙着在全国各地跑渠道,经销产品。据他说,基金公司在年初给新员工发年终奖。今年,他们公司吸收了很多人才,工资也很高。

一家中型私募的营销总监也在今年3月进入了一家老牌的十大基金公司,专门做机构业务。她说自己虽然在私募市场混了很多年,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现在她想先在公募平台实习,再考虑创业。

北京另一家中型私募股权投资经理最近询问哪些基金公司招人,想“上市”;此外,北京一家小私募的总经理跟随董事长从公募到私募,但后来在熊市又回到了公募,因为公募更有保障。

与此同时,一些业绩一般、规模较小的中小私募在熊市中“分崩离析”,举步维艰。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场人士透露,原来的两位投资经理因为老板不肯给股权,相继离职,一个自己创业,一个去了外资银行。北京还有一个小私募,以前是三个人合伙,但是股灾来了,产品回撤巨大,一个合伙人也选择了离开。

出资人不愿意以佣金为基础出售,以积极管理私募,并遇到销售问题

从网格上的财务数据来看,今年1月和2月的私募基金产品发行量不容乐观,1月发行979只,2月发行744只,为过去一年的最低水平。从近三年的私募来看,年初1月和2月的发行量在每个月都处于较低水平。

据基金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证券私募基金规模增长缓慢,共增长仅353亿元,而去年同期证券私募基金规模增长1280亿元,差距较大。

随着市场持续低迷,记者发现许多私募机构和出资人在发行产品时遇到了困难。一方面,私募到处找钱,但对主动管理的股票产品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出资者想投入大量资金,但市场还不够好,不能多投资股票类产品,量化和债券类产品更受青睐。

近日,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场人士一直在寻找券商“自我推销”,寻求合作,但出资方普遍对主动管理的私募产品不感兴趣。“现在,投资者喜欢量化产品,很难找到经纪人代销股票产品,尤其是当我们的回撤幅度相对较大时。目前只能在券商这边放个盘,等行情好一点再说。”

北京一位十亿美金的私募营销总监也表示,今年一些银行渠道已经要求5%~20%的安全垫愿意出售私募基金,但这让他们很难。他们想找外包资金很难突破。“我本来想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目前行业比较谨慎。即使他们有钱,也只投资债券私募。没听说有几个人愿意给私募基金。我跑了一两个月都没进展。”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熊市中很难喜欢股票的私募。“两年前我们把产品送到了一个大的私募,但是大部分都是股灾之后清算的,真的不靠谱。所以我们暂时不会接受一些积极管理的私募,所以还是选择一些量化优秀的投资比较好。”华东某大型经纪机构营业部的一位人士表示。

深圳某大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也表示,今年有大量基金代销,但需要进行后续投资。初盘要求后续规模10%左右,除非是特别优秀的私募,否则他们不愿意放宽条件。

计算私募的成本账户

截至2017年2月底,已有18,306名私募基金经理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注册。私募基金备案48626只,认购规模11.35万亿元,实缴规模8.55万亿元。私募基金有28.23万名员工。这么大规模的私募基金行业,似乎有无限风光。然而,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在数字背后都充满了艰辛和困难。

据了解,私募基金经理的主要收入是管理费和后端业绩提成。在当前股市波动的背景下,私募很少能获得后端业绩奖励,大多数私募经理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也只是管理费用。记者从多家私募基金和三方机构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私募管理费是按1%~1.5%计算的。假设管理费按1.5%计算,不包括支付给渠道和渠道方的费用,实际金额约为1%。在这种情况下,小型私募基金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深圳一家小私募公司告诉记者,目前私募运营最大的费用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成本,一部分是办公费用,一个3亿规模的私募,管理费按1%计算,一年内可以获得确定性的现金流入为300万元。上述私募告诉记者,一家管理规模3亿元的公司,至少需要1-2名基金经理和3-4名从事研究、交易和营销的员工。他坦言,“虽然工资很灵活,一般学徒年薪不一定十万,但是需要培养,找个有经验的工资也不低。还需要看合伙情况,不然基金经理年薪不够。;找一个有一两年经验的有潜力的研究员,工资比较低。即使严格控制成本,基金经理也会开始合伙,一年内至少付出一两百万的人工成本。”

北京一家私募公司告诉记者,北京私募研究人员的平均市场价格是每年50万。“虽然私募的固定工资比公募低,但是刚进公募做研究人员的毕业生起薪是2万,而私募只有1.6万,但是私募的年终分红占收入的比例更大。”他说,虽然私募研究员年终奖是按照一定的业绩比例分配的,但是一个研究水平可以接受的私募研究员年薪也是50万。

办公空间方面,根据多家私募反馈,一般在深圳福田或南山租一栋综合办公楼。每月固定支出10万元左右,每年120万元;如果在边缘地区租一个写字楼,一个月要花5万左右,一年要花60万。这是固定支出的保守估计,此外还有各种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营业税、律师费等。,每年也是一大笔钱。基于以上保守计算的费用,如果创始人和合伙人现阶段只投资不拿钱,一个管理规模在3-5亿的私募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

事实上,目前91%的私募基金经理都不到5亿。据私募网最新统计,截至3月11日,私募经理人数为8005人,5亿以下私募经理人数达到7287人,占私募经理总数的91%,其中近80%不到1亿。

文章来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基金新闻(余振东HF103)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趣投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qthbsb.com/fangchang/71216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磷酸 磷酸铁锂低成本优势助推需求回暖 破解新能源车自燃问题有望 下一篇: 美赞臣奶粉事件曝光 美赞臣奶粉被疑致婴儿细菌感染 美国沃尔玛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