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投网 > 数码产品 > 正文

敬酒不吃 甭管敬酒罚酒:年轻人不吃这一套了

导语:本来“敬酒的硬道理”只是民间的一句谚语,比喻不知好歹,不知好歹的人。现在,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领导董某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放在了新员工身上——因为吃饭的时候没有喝“阿娇”的酒,他愤怒的扇下属耳光,辱骂他们的傻x。估计董一巴掌拍下去也不会想到,他的行为不仅可以换来8月24日三个相关条款的微博热搜,还能让自

本来“敬酒的硬道理”只是民间的一句谚语,比喻不知好歹,不知好歹的人。现在,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领导董某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放在了新员工身上——因为吃饭的时候没有喝“阿娇”的酒,他愤怒的扇下属耳光,辱骂他们的傻x。

估计董一巴掌拍下去也不会想到,他的行为不仅可以换来8月24日三个相关条款的微博热搜,还能让自己的银行这么快走出圈子,大赚一笔。

对此,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关伟在当天凌晨迅速回应:

“确实领导讲话行为不当,给予董严重警告,并扣二季度绩效工资;分行负责人罗某被给予警告,并扣除季度绩效工资。”

只能说“自罚三杯”的判罚结果,不仅显示了厦门国际银行对如此恶劣事件的蔑视;也揭示了这种铁拳管理混乱在整个行业的普遍性,不足以造成更严重的惩罚。

当然,这件事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拒绝讨好领导的年轻人出现在酒桌上。

员工破截图

劝酒虐寄生土

在解释中国的“酒桌文化”时,许多观点喜欢把第一个条件归因于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

的确,婚丧嫁娶,现实生活中的升学,都离不开晚餐。堕落+面子逐渐演变成“酒桌文化”的精神内核,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酒桌规则也促成了劝导的氛围。

尤其是在政治、商业领域,不仅有“烟桥通桥,酒开一条路”的说法,还有“三个小时的电话,盖不了三杯酒”的说法。

“IC Lab”在一篇相关文章中写道:“在传统的政商领域,酒量不好,就做不好。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如果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在某个月同比强劲增长,一款高端白酒的股价往往会提前一两个季度上涨。两者的曲线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比如典型的“这杯干了,这合同是你的”,意思就是不喝就出局;比如你说不能喝酒,对方就会说:“我来,随便你。”结果对方喝了,你不喝就没面子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对200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92.3%的受访者有过被劝酒的经历,74.0%的受访者在被劝酒时拒绝接受。70.7%的受访者认为,饮酒应以自愿为原则,而不是饮酒或劝说。

其实中国人没有喝酒的习惯。

智言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白酒制造业发展模式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日常场合饮用白酒的比例仅为18%,远低于其他白酒。在消费者喝白酒的场合中,社交聚会占25%,有朋友/同时聚会占27%,家庭聚会占10%,宴请和婚宴占10%。社会动机是购买白酒的第一推动力。相比其他白酒,情感需求和功能性饮用,对白酒的需求要低很多。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对加拿大的中国移民进行了调查,发现移民后他们的饮酒量下降了70%。可见中国人相对不爱喝酒。

对此,网上已有总结,说服本质上是一种服从测试,测试被说服者是否愿意牺牲健康和面子去喝酒。“说白了就是上位者极度害怕失去权力,所以不断通过强迫下位者喝酒来确认自己的权力,下位者通过自虐和丑陋来表达服从。”

所以从表面上看,厦门国际银行的员工已经算是社会精英了,盘古七星酒店的消费水平也是符合国际标准的。不过骨子里的聚会,还是村老板摆的酒席,在酒桌上也一样狼狈不堪。

当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酒桌文化”只是中国特有的习俗。其实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孤立的文化现象。放眼世界,日本的酒吧文化,韩国的ktv文化,西方世界都有大晚上的传统。这种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滥用权力——一种自上而下的迫害,是根植于人性阴暗面的隐秘部分。

另外,劝酒恶习的破坏力在于逐渐模糊公私界限。

比如这次事件,银行领导董某从看好杨某到怒骂甚至掌掴,不过是“一隅”敬酒被拒后陛下无能的暴怒罢了。也有朋友指出,董骨子里应该是典型的“惯为奴,翻身为主,自然不把下属当人看”

本质上,他是权力下“丑”的象征。他所信奉的“主导”职场文化往往以粗暴的形式表现人,他的下属被归为权利的附庸,他在“培养”和“重视”的旗帜下,完全无视人权平等的基本常识和自己的行为在聚会上是否违法。

有网友表示,此类事件频发,能否将“酒桌文化”写入公司规章制度,细化内控措施?

坦率地说,即使有些企业愿意这样做,也很难实施和界定这样的私人规定。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企业可以以“私人当事人属于私人生活,企业无法控制”为由,把锅扔掉。

至于那些追着杨骂电梯的同事,自然是带领董成功驯化的粉丝。

不可否认,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裂缝中的年轻人很容易焦虑。他们日复一日地在KPI困境中徘徊,无处不在的压力和挫折迫使他们爬上来。看到那些“会来事”的同事通过讨好的态度和谄媚的言语成功上位,很容易把他们当成职场底层的一个典范来翻腾。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看到有人“巴结领导”,所以成功了——于是默认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并积极实践——并希望自己最终能成功。而杨在这个聚会上的行为明显变成了“打翻狗粮碗,没人能吃”,于是他加入了羞辱杨的队伍,追着骂他,直到电梯还不罢休。

之前接触过一些投资银行和券商的年轻人,喜欢被问到哪里工作,回答“国际贸易”“金融街”。小资产阶级的酸味和伪中产阶级的优越感是无法言喻的。

从私下的线下聚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沉浸在那个行业的时间越久,酒桌上敬酒劝酒的规则就越根深蒂固——倒酒的时候,斜风细雨,敬酒的时候,话是藏着的,劝酒的时候,口是心非,一切人情和冲突,酒局的本质就成了一个高度功利的社会。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金融业站在薪酬体系金字塔的顶端。对于那些能力相对平庸的从业者来说,待遇往往决定了承受的上限,所以他们愿意牺牲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比如尊严。”

对此,网友@于指出,遇到伯乐显然比成为千里马更重要:

“金融行业一般人985,年薪百万,每个人的价值相对可控。而人生际遇的改变,在于能否遇到伯乐,伯乐是广义的,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现实中,这些不可控因素会受到阶级、权力、等级差异的影响。”

年轻人不吃那一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很多意识到职场影响力的酒局,大部分消费者往往是所谓的“新人”。

一方面,“新人”往往是团队服从测试中处于摇摆状态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在一次又一次以“新人”名义组织的集会中,大小领导的敬酒和“发号施令”都有很强的意味,这只是一个在众人面前展示权力、巩固威严的过程。

往前推了20年,不懂事的年轻人很难被带进局里,不然“厦门国际银行领导扇员工耳光”事件根本不会在网上引起这么大的舆论反弹。

在强调集体性的时代,“酒桌文化”也是职场生存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喜欢宣扬“牺牲自己,多为集体着想”。他们劝人喝酒的时候,喜欢说“不能喝,要练,可以喝酒。”结果年轻一辈继续说下去,端起酒杯喝了下去——因为当时领导的签字不仅解决了待遇和住房问题,甚至决定了你的工作调动和职业方向。

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人开始强调自己,敢于跳出既定的游戏规则,推崇“活在当下,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他们明白,饮酒根本不是量变到质变的逻辑。多喝少喝是身体机能决定的,劝酒的人不会对你的健康负责。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把喝醉的同事送回家,但是帮助喝醉的人上车是很难的。人会因为醉酒而全身肌肉放松,全身的重量会在很大范围内分布不均。四肢抖动时,重心会不断偏移下沉,只能相互拉回,艰难地向车内拖拽。

正如方莉-波所说,“三郎太是一个隐藏的病人”,所以聪明的年轻人不怕那些说服人们鲁莽饮酒并让员工在死亡线上测试的领导人。

Friends @cniris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我的父亲节,请领导可以分一套房。在这个时代,讨好领导只会让你加班还他的房贷。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过得很好。

贝宝发布的全球自由职业者调查报告显示,千禧一代已经成为中国自由职业者的主要群体。在LinkedIn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中,80后的3/5和70后的1/2才成为CXO,大大超过职场前辈。

职场类似于一个“学徒制”的大学,新人初入职场很容易高估自己,导致处处碰壁。这时候如果有老人愿意帮助,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现实中,那些只有很长年龄的领导,觉得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夸奖,年轻人自然不会买账。

在年轻人看来,这些形式主义的“无效社交”只是在挖掘空来制造工作之外的压力

朋友@小侯非氘在《90后为什么不愿意讨好领导》?这个问题下有一个35K的高赞回答:

“有一个孤立的村子,所有的人都因为环境问题患上腰椎病,每个人都站不住脚。经过几代人,人们已经习惯了弯腰。

直到有一天环境突然好转,新生儿不再患腰椎病,自然站直了。这时,一些老一辈人反过来质疑: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弯腰?"

所以,要改善目前的“酒桌文化”劝酒,光靠个人反抗和法律法规的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系统的修复工程,需要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平等观念,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实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趣投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qthbsb.com/shuma/64077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tiktok TikTok 被盯上原来是扎克伯格背后搞的鬼? 下一篇: 托希尔 《德州电锯杀人狂》重启版开拍 重回初代恐怖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