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县份。近年来,周宁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佼佼者。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示范村的发展模式,揭示其成功背后的秘诀。
一、后洋村:从“造林大王”到林旅融合的典范
后洋村,一个曾经以山林资源丰富而闻名的村庄,在黄振芳的带领下,实现了从“造林大王”到林旅融合的华丽转变。黄振芳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植速生林,并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将林地面积从50亩扩大到7000余亩。后洋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林业资源,打造集林业产业、生态养生、观光游憩等业态于一体的林园综合体,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
二、紫竹村: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紫竹村,一个地处深山的村庄,近年来通过吸引乡贤回乡发展,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陈木成,恒力(厦门)石墨烯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辞去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收购濒临倒闭的猪场,探索微生物科技养殖生猪。在陈木成的带领下,紫竹村建设了微生物科技养殖生猪基地,村民增收致富。此外,紫竹村还引导村民和乡贤合作发展生产,种植中草药,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
三、坂坑村:美丽乡村建设,环境与人文共融
坂坑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治水改厕、房屋外立面改造、主街道改造提升等项目,改善了村容村貌。村党支部书记宋玉春介绍,通过建立“十五三一”联户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以街道、巷道为天然界限设立网格,探索“主干连片、党员联户、环卫网格化”管理模式,巩固治理成果。2019年,坂坑村试水采用垃圾分类治理模式,2020年7月,以坂坑村为试点总结提炼出的典型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等国家三部委确立为典型范例并向全国推广。
四、礼门乡:党建引领,联村联社,产业振兴
礼门乡,以产业为引领,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人才联合,探索出党建引领·联村联社”发展模式。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10%。仕本村、常源村分别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礼门乡通过整合村支部、集体合作社、示范社和种植能手等各方力量,成立欣农富民”联村联社党委,共同构建党委领导协调、联合社支部具体管理、各村组织实施”的三级组织架构,推动各村精准定位、共建互促,实现全乡党建整链推进、管理同频同向、产业联合联动。
五、总结
周宁县农村示范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绿色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示范村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